“僵尸食品”源于冷庫需求與監管矛盾?
目前我國冷庫的總容量為700多萬立方米,每年全國對冷庫的需求量正在以30%的速度增長,然而一再頻發的“僵尸食品”事件也從監管層面提醒我們,加強制度監督,捍衛冷凍食品的安全已不容忽視。
浙江寧波一家企業領到了140萬元的行政處罰罰單,這也是江北區在食品流通環節領域開出的最大罰單。今年3月,江北區市場監管局在江北一家冷庫中,查出了該公司貯藏的32.86噸超過保質期兩年多的木瓜塊和木瓜丁。
據稱,“木瓜塊的生產日期分別為2010年和2011年,一共有29噸;木瓜丁的生產日期有2010年的,甚至還有2009年的,一共有32.86噸,全部都超過了保質期限很長時間。”令人擔心的是,如果冷庫如某些奶企一樣在日期上“自由發揮”,市場監管部門還能考證出木瓜的真實“生日”嗎?這就帶來兩個問題:一是冷庫食品必須要納入嚴苛的溯源體系,對于日期不明、標識不清的,一律當作過期食品處理;二是須將冷庫食品的安全檢查,列入日常食安監管的重點之一。田間地頭、生產線,固然是食品安全的源頭,流通領域若是監管不慎,一樣可能成為食品危機的導火索。
數據顯示,目前我國冷庫的總容量為700多萬立方米,每年全國對冷庫的需求量正在以30%的速度增長,預計到2017年,中國冷庫的容量增加至1.4億立方米。顯然,未來幾年,中國冷庫建設將進入蓬勃發展時期。然而一再頻發的“僵尸食品”事件也從監管層面提醒我們,加強制度監督,捍衛冷凍食品的安全已不容忽視。
- 相關文章:
- 留言列表: